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2019年本科生招生简章

编辑:时间:2019-06-09 22:09:37 浏览次数:

​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的前身为1923年成立的江西省立商业学校会统科。学院下设的统计学专业是学校传统优势专业,拥有包括学士、硕士(含专硕)、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学科平台;数量经济学是我校应用经济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学科平台。

一、学科简介

(一)统计学科

我院统计学科规模较大、发展较快,在全国各大高校统计学科中占据前置地位。于1978年取得统计学科的本科办学权,1985年取得统计学科的硕士办学权,2011获批成为我国首批、我省唯一的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单位,2012年成为我省首个统计学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2001年、2006年连续三次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2年,统计学专业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2006年,统计学硕士点被评为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是江西省第二批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017年,统计学科成功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成长学科)”,获3000万学科建设经费支持,同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等级,进入全国前10%高校行列。目前,我校已成为江西省高校统计学科联盟盟主单位,形成了研究生教育为先导、本科教育为主体、国际化合作办学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二)数量经济学科

我院数量经济学科在国内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00年,我院获得数量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2007年和2011年均被批准为江西省重点学科,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多年来的建设,我院数量经济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我校学科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经济计量方法与应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数量金融与投资分析等方向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二、具体招生专业方向

(一)经济统计学专业(020102)(计划:180人)

1.经济统计学(拔尖人才实验班)

本专业方向旨在培养继续求学深造、未来在统计学相关前沿领域有所建树的研究型人才。培养中突出基础宽厚、视野广阔、素质全面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统计学、数学、经济学理论基础,精通世界主流统计软件的操作,擅长编程和数据分析,善于应用统计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解决经济社会方面的实际问题,具有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统计学创新创业人才。毕业生去向主要为去往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读研,在学术研究及统计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深耕发展。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应用随机过程、统计学II、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非参数统计、贝叶斯决策、抽样技术、统计计算、统计学习方法、最优化方法、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R软件、Python数据分析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金融数据分析等。

2.经济统计学(金融统计方向)

本专业方向注重统计学、数学、金融学交叉融合,培养中突出金融、证券和保险等金融部门统计计量分析的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统计学及金融保险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统计计量分析方法在金融、证券、保险及政府部门相关决策机构等进行金融管理、证券投资分析、保险管理和保险精算等工作,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

主要课程:统计学、概率与数理统计、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统计学、资产投资分析、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利息理论、保险原理、保险精算、期货投资学、公司金融、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多元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数据库管理系统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

3.经济统计学(数据工程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系统掌握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经济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具有搜集、处理和深度分析能力的应用型大数据人才。本专业在培养学生方面具有鲜明的大数据分析特色,侧重培养学生熟悉生成大数据的计算机网络硬、软件技术系统,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企业财务活动的相关数据体系有较深入的认知,具备提出具体经济活动数据生成的思路和框架,构建相应统计模型并获取大数据分析结论的能力。本专业鼓励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同时,获取数据工程师和数据分析师等证书。

主要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与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技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抽样技术、多元统计分析与大数据建模、国民经济核算、时间序列分析、应用随机过程、统计设计技术、数据分析软件、算法设计与分析、云计算技术等。 

(二)应用统计学专业(071202)(计划:45人)

应用统计学专业金融精算方向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金融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处理现代金融相关问题,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在金融、证券、保险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信息管理、市场预测与决策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的,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高素质数理金融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实用回归分析、统计分析与软件、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实变函数、中级宏微观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试验设计、非参数统计、泛函分析、应用随机过程、博弈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金融工程、风险理论、保险理论、国际金融、货币理论与政策等。

(三)精算学专业(020308T)(计划:30人)

精算学专业主要培养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宽厚的统计学、经济学、保险学和金融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精算学与现代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在保险公司、银行证券、投资公司、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风险管理、保险定价、精算分析、投资理财、资产评估、偿付能力监管等工作的精算与风险管理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随机过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现代统计方法与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金融数学、精算模型、金融数学、风险理论、保险学、金融学、金融工程、精算实务等。

 

三、毕业去向

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养,我院历届毕业生均有较好发展。据统计,我院2018届毕业生共302人,其中21人出国,95人考研进入国内高校(985高校30人,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211高校有19人,包括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暨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本校有35人),144人就业,大多从事货币金融服务业,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


年份

升学率(%)

常规就业率(%)

签约就业率(%)

全校平均

统计学院

全校平均

统计学院

全校平均

统计学院

2008

7.13

17.4

53.79

71.74

85.68

92.93

2009

9.23

18.52

54.44

79.63

84.68

85.19

2010

10.57

31.3

55.82

70.83

87.62

91.67

2011

9.65

9.30

61.96

72.09

90.02

90.70

2012

9.91

21.71

56.74

65.12

90.51

91.15

2013

10.66

25.15

60.24

70.18

90.01

91.03

2014

9.94

21.40

61.09

62.80

88.27

90.20

2015

11.87

24.39

62.83

65.25

89.33

92.07

2016

11.27

31.2

62.17

62.4

89.69

89.8

2017

13.46

27.38

64.46

69.58

92.17

95.44

2018

14.78

31.46

66.83

69.87

90.25

86.09


四、师资队伍

    30多年本科办学的历史中,学院拥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优秀专业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74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专家学者讲座教授2人,国外学科领军人物(柔性)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1人,教育部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赣鄱“555工程人才”3人,井冈之星2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2人,江西省名师3人,江西省模范教师1人。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17人,副教授18人,博士57人。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比例56.45%,博士比例91.93%。现有博士教师中,超过60%是在985高校获得的博士学位,有5位教师分别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新加坡获得博士学位,2位教师是国家基金委中美联合培养获得的博士学位。

 

五、人才培养特色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本科生教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联三进三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课堂、校园、社会联动;学会方法、运用方法、创新方法递进;基础理论教育平台、实践演练平台、创新研究平台支撑。通过构建大课堂育人体系、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及相对应的教学运行体系,实现理论、实践与创新的无缝对接。
   
为了保证“三联三进三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畅运行,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本科生教育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转变、改革、加强、完善、保障”等举措搭建三个支撑平台、实现三个课堂联动、促使三种能力递进,最终建立起了一套科学的本科生教育建设机制。